汽车评论周磊

一介书生!

黑洞照片=60机构+2年,而这些汽车技术的艰辛你可知道?

2019年4月10号21点,我们终于成为了第一批看见黑洞照片的人类!这张看似简单黑洞照片,源于事件视界望远镜(Event Horizon Telescope,EHT)在2年前的一次联合观测。在2017年4月份,位于全球6个不同地区的8个天文台对两个黑洞进行了5天的观测,期间共记录了约3500TB的数据(1TB=1024GB)。而全球共60多家研究机构历时2年,才将这些数据合成出第一张黑洞照片。

看过发布会直播的朋友应该都清楚,整个发布会最醒目的一行字就是:“爱因斯坦是对的!”是的,我们举全球之力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证明,那个老头在一百多年前发表的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。宇宙与科学的确值得我们敬畏,可你们知道吗?很多现在很常见的汽车技术,其发展历程其实也不简单。

自动雨刷器

海尔兄弟的“打雷要下雨,嘞哦”听了很多年,古人也很早就知道什么时候可能会下雨,可是最早的汽车却并没有配备雨刷器!下雨了怎么办?当时的人们天真的以为,将洋葱和胡萝卜的混合液体涂抹在挡风玻璃上可以挡雨。所以在汽车发展早期,一到下雨天就事故频发,而雨刷器的发明,正是源于一次事故。

1903年的一天,一位叫玛丽·安德森的妹子坐车去参加宴会,却因为暴雨看不清路而发生事故。伤好之后,她设计出了最早的雨刷器——一块海绵穿过钢杆固定在车窗上。随后一位叫夏洛特·布里奇福德的妹子在1910年发明了电动雨刷,并在1920年开始广泛被应用。而直到1963年,罗伯特·柯恩斯才发明了间歇式雨刷器,也就是现在常见的可调节快慢的雨刷器。

车载空调

为什么不少人将汽车称为我们“第二个家”?莫过于它是另一个能为我们遮风挡雨的私人空间,冷了有暖气,热了有凉风。可是车载空调这种几万块的车都有的配置,在几十年前可并不常见,甚至在早些时候,取暖全靠抖,散热全靠风。

1902年,美国家庭已经开始用上冬暖夏凉的空调。但直到1927年,汽车上才开始出现第一台车载空调,不过这台空调是利用汽车冷却水加热取暖,并不能制冷。1933年,制冷空调开始作为改装件出现在汽车上,但是体积过于庞大,仅见于大尺寸的豪车。体积紧凑,且集加热和制冷于一身的空调系统,首次出现在1954年Nash汽车公司推出的Pontiac车型。如今的车载空调已经发展出自动恒温空调,并支持分区温控了。

涡轮增压

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苛,“小排量+涡轮增压”已经成为大部分新车型的标配,而在二三十年前可是自吸的天下。虽然涡轮增压兴起的时间不长,但它的诞生要追溯到1885年。发明了第一辆四轮汽车的戴姆勒,在当时就发现通过预压缩空气可以增压发动机功率。随后瑞士工程师优化了这一原理,但受制于材料与工艺等问题,并没有得到商业化。

涡轮增压技术曾在一战、二战时期的飞机上焕发过光彩,但直到1962年,涡轮增压发动机才首次出现在量产乘用车上面。不过涡轮迟滞和爆震等问题依然是当时难以解决的难题,到1977年萨博99的出现,涡轮增压才开始逐渐被世人接受。如今涡轮增压技术已经演变出可变截面涡轮和电子涡轮等多种形式,更加平顺、可靠。

自动变速箱

现在的人从驾校出来后,大部分都开的自动挡汽车,只用控制方向和刹车、油门,跟碰碰车一样简单。而1886年卡尔·本茨发明的世界上第一辆汽车,其实更简单,因为它连倒挡都没有……

随后,人们意识到改变力矩的重要性。1889年,法国标致发明了首款汽车变速箱,不过这款手动变速箱操作异常繁琐,反而是提高了驾驶汽车的门槛。到了二战时期,为了战场上的坦克不那么容易熄火,别克公司为坦克开发出了液力变矩器。到了1948年,以液力变矩器为核心的4挡变速箱开始应用到乘用车的一些高端车型上。这已经接近现在常见的AT变速箱了,而如今不少厂家已经研发出10AT的变速箱,可靠性和智能化都比过去的4AT强不少。

安全带

刚从驾校出来时,想必大家都对一句令耳朵起茧的话印象深刻——“上车先调整座位,系好安全带。”可别小看这一句话,如果正确使用安全带,在可能致命的车祸中,可以减少45%的死亡率。其实在很早的时候,也有类似安全带的装置,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减少颠簸的固定装置。

在1902年纽约举行的一场汽车竞赛上,一位赛车手为防止在高速中被甩出赛车,用几根皮带将自己和同伴拴在座位上。恰巧那天发生了碰撞事故,他们凭借皮带侥幸逃生,这就是安全带最早的应用。

二战期间,安全带作为一种安全配置开始在飞机上应用,但是民用车市场却应用不广。一是当时的安全带,舒适性不佳,再者设计也不够完善。直到1959年,沃尔沃的工程师尼尔斯·博林发明了汽车三点式安全带,并于1963年在沃尔沃旗下的全系车型上标配。安全带从此开始了大规模应用,如今主、被动安全虽然越来越丰富,但安全带无疑是其中最有效的。汽车三点式安全带也曾被评选为跨世纪8大发明之一。

写在最后:一张简单的黑洞照片,科学家们在背后付出的努力是难以估量的。而以上这些看似简单常见的汽车配置,也是汽车工程师们历经数十年研究、改进得来的。向他们致敬!

评论

热度(2)